村网通总站 亭子村 345914.nync.com 欢迎您!
视频加载中...
于都仗头木偶戏,当地人喊“蚊帐戏”。即在木偶头部及双手部位各装操纵杆,头部为主杆,双手为侧杆,演员躲于屏后,操纵时左手持主杆,右手持侧杆,举起木偶操纵其动作,在舞台上活灵活现。杖头木偶戏,在明末清初就在赣南、福建民间盛行。杖头木偶曲调以楚剧曲调为主,近几十年来,又揉入了赣南采茶调,木偶人物分老、中、青三种, 共有各种木偶人物50个,既有老生又有武生,既有文官也有武官,还有普通百姓;既有老旦又有花旦和小旦或称青衣;更有丑旦,俗称丑角,又号“三花子”; 共有剧目近百篇,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。
51岁的黄和合是于都禾丰镇亭子村一名民间艺人,他从十七八岁起便一端挑着装满道具的“百宝箱”,一端挑着活动支架与花布组成的“戏台”走村串巷、四处游走,以表演客家布袋木偶戏为生。一块花布围起的戏台,一组乐器,几个形态不一的手工木偶,唱、念、吹、打,手、脚、口并用,黄和合一个人便演起了一台木偶戏,一唱就是三十多年。
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农村,文娱活动很少,看戏是最主要的娱乐。凭着一人便能演出一台戏的“绝活”,黄师傅成了那个年代演出布偶戏和古文的“好把式”。每逢村里新人结婚,或大办好事,黄师傅都喜欢唱上一段。
随着年龄的增大,黄师傅也越来越感一个人力不从心,为了更好地传承于都木偶文化、木偶戏民间艺术,黄师傅准备对外免费招收学徒,把这门“一人一台戏”的手艺传承下去。